阜新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阜新新闻
阜新新闻网 首页 阜新新闻 查看内容

一部凝聚人心的村史

2019-12-10 08:56| 发布者: 李歌春| 查看: 1579| 评论: 0|原作者: 何宝庆

  今年8 月11 日,蒙古勒津乌梁海氏家族首届联谊会在阜蒙县红山宾馆举办。据悉,此次联谊会由蒙古勒津乌梁海氏家族委员会会长吴满仓以及吴立军、吴响亮、吴青虎、吴永胜、吴永新、吴斯琴、吴立胜8 人发起。来自北京、内蒙古、河北、天津、四川、黑龙江等地祖籍为蒙古勒津乌梁海氏家族的成员近300 人参加了联谊会。
  活动的组织者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乌梁海氏家族成员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联系,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联谊会成功举办。
  联谊会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阜蒙县七家子镇旧贝营子村北面的敖包山上。8 月13 日,天降大雨,联谊会的与会者恰好在这一天祭祀敖包。海拔300多米高的敖包山上,道路泥泞,无法通车,几百人的队伍缓慢地向上攀登。这支队伍里,有87 岁的吴福、79 岁的吴班不拉、75 岁的吴桂兰、74 岁的吴阿古拉、71 岁的吴桂芹、70 岁的吴不仁琪琪,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场面感人至深。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不远千里来到这个村落,来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上呢?
  是信仰,是归属感,是家族的血脉相连,是对新时代的感恩,是对未来的憧憬。
  那座山上,有13 座敖包。
  让全体乌梁海氏人更加了解这些敖包的,是一本名为《旧贝营子村史》的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一位是村党支部书记王世民,另一位是原七家子中学的老校长吴玉楼。后者,已经长眠在这座山下,一直遥望着敖包。
  


十三座敖包,承载蒙古贞文化
  旧贝营子村西北,有一座形似大敖包的敖包山。沿着铺满碎石、两旁开满鲜花的小路蜿蜒曲折地爬上山,可以看到,这座山的山顶较平,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50 米左右。山顶上,堆着13座石堆敖包,敖包上,飘扬着七彩纸旗和布条。中间是一座大敖包,三、四米高,直径4米多。两边,各有6 座小敖包,弧形排列,高度两米上下。用的都是黄白色石块,堆垒得整整齐齐,庄严肃穆。
  几位蒙古族兄弟正在祭祀敖包。
  据传说,这些敖包是王爷府在旧贝营子村的时候建的。旧贝营子村大致是在1640 年建立,也就是说,这些敖包已经在这里矗立了300多年,接受着蒙古贞人民的顶礼膜拜。
  敖包,就是人工堆起的石堆或者土堆。用石堆堆起的敖包叫做敖包朝鲁。蒙古族人民认为,人类以天地赖以生存,因此特别敬重天地,加以崇拜,从而演变出祭天祭地祭祖先的活动。敖包象征天地神设的偶像,因此就成了这个民族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敖包传承着不灭的民族文脉,它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祭拜的建筑,更饱含着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就是蒙古族人民心灵的家。
  旧贝营子村东头居住的是乌梁海吴氏家族的后裔。这些年,这个姓氏人才辈出。在国内的,为建设祖国、民族团结努力工作;在国外的,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尽心尽力。
  
一名老校长,编撰史志留后人
  此次,乌梁海氏家族欢聚一堂,共同回顾家族与新中国一道发展的历史,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感恩党的领导,感谢党的民族政策。在祭祀敖包时,大家都想起了一个人——吴玉楼。
  吴玉楼曾用名孟根苏和,中共党员。他1941 年出生于旧贝营子村一个蒙古族家庭,1962 年毕业于阜新市蒙古中学,后在辽宁省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1969 年参加工作,任中学教师、教研组长、团委书记、教导主任。1983 年起任七家子中学校长,1999 年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至今,吴玉楼的四子、阜蒙县交通事务服务中心的吴晓东依然保留着很多父亲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吴玉楼曾经发表了20 多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其中《谈精讲多练》《作文课的辅导与讲评》等获得阜蒙县、阜新市教育学会的优秀论文奖。他爱好文学,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作,曾在各级报刊上发表20 多篇散文、诗歌、民间故事、小说等。
  2004 年,已经退休的吴玉楼想到要做一件事:为旧贝营子村写村史,为具有悠久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家乡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当时,吴玉楼已经身患重病,走路都很困难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开始了艰难的采访。
  旧贝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史写作者之一的王世民说:“当年,吴校长和写作班子走访了至少100 人,大多是老年人。为了将这些老人知道的珍贵史料留存下来,他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采访、写作。对于一位病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

一部村史,激荡起家国情怀
  2006 年,12 万字的《旧贝营子村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旧贝营子村的来历、社会与行政沿革、经济社会与经济制度、文教卫生与民俗民风、古迹等,其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敖包山上13 座敖包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旧贝营子村的文化、传统、民俗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这本书,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里有13 座矗立了300 多年的敖包。
  据传,旧贝营子村原来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四周群山环抱,潺潺流水静静在村子中间流淌。大约在1640 年,蒙古贞王爷路过这里,被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遂决定在这里建立王爷府。
  1990 年,村民吴德伟建房时曾经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商代的乐器石磬,墓主人是辽代人。可见,这个村落在辽代已经有人居住生活。这里,有两座古庙的遗址,为老爷庙和东庙。人杰地灵,现在我市街心广场上陈列的“玛瑙王”的产地离这里只有2 公里。鸡冠山、老虎山,不但神似,还有着经久不衰的传说。1936 年,这里有了第一位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扎侵喇嘛。著名剪纸艺人朱月岚就是这片土地养育的。这片土地上,还诞生过6 位为新中国解放而牺牲的英烈。“青马双枪红司令”乌兰,曾经在这里纵横捭阖,剿灭土匪。现在,乌兰英雄纪念馆就设在这个村子里。乌兰的儿子、电影《小兵张嘎》张嘎子的扮演者安吉斯曾经在这里住过,和大家情同手足。
  乌梁海氏家族的人们,有的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出生入死、血洒疆场,有的在剿匪斗争中横枪跃马、冲锋陷阵,有的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条战线上殚精竭虑、矢志报国,有的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奋楫弄潮、激流勇进……如今,他们在敖包前祭祀祖先,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为民族团结进步祝福。敖包,在新时代又拥有了新的意义。
  





版权和免责声明:   

1.阜新新闻网拥有网上发布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阜新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阜新新闻网版权所有)”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阜新新闻网”,阜新新闻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阜新新闻网     All Rights Re.

回顶部